在新闻报道、餐饮介绍和历史类文章中,“新世界”与“旧世界”这两个名词随处可见。“旧世界”一般指欧洲的一些产酒国,它们往往有长达数千年的葡萄酒生产史。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德国作为欧洲主要的葡萄酒生产国和出口国,无疑是“旧世界”的代表。与之对应的是澳大利亚、南非、新西兰、智利、阿根廷和美国,它们被称为“新世界”葡萄酒生产国。这一从20世纪下半叶流行起来的概念确实有一定的意义,但当前的定义忽略了两个世界之间重要的历史分野。
“新世界”这个词不仅被广泛使用,并且内涵丰富。它的常见用法和历史变迁,很值得我们去一探究竟。在20世纪下半叶,全球(特别是南半球)葡萄酒产量分布和出口水准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此,“新世界”一词通常指的是上文提到的那些在这一阶段对欧洲葡萄酒市场主导地位构成挑战的新兴产酒国。2001年,澳大利亚、南非、美国和阿根廷均跻身全球葡萄酒十大生产国和出口国。但在1961年,只有美国和阿根廷进入了葡萄酒十大生产国之列(分别位列第四和第八,落后于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并且几乎没有出口。同样是在20世纪下半叶,两个20世纪60年代初的主要葡萄酒生产国从排行榜上消失了:阿尔及利亚(法国前殖民地)和苏联。可以说,那是一个全球葡萄酒生产此消彼长的时代。
当地时间2024年1月11日,澳大利亚猎人谷,一名采摘者将刚采摘的葡萄放入板条箱中。
这些市场变化与其他社会和经济变化息息相关,并且六个新世界挑战者在葡萄酒生产方式和产品种类方面也有一些共同特点。因此,葡萄酒专家也会根据生产方式、企业模式、分级体系以及最终的葡萄酒风格来区分新旧世界。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技术进步,使许多新世界生产商能够生产出大量质量稳定、品质一般但价格低廉的葡萄酒。古老的欧洲葡萄园往往是小型家族企业,相对来说,新世界则是由国际品牌主导。因为规模经济会带来更低的边际生产成本,新世界国家也倾向于市场集中化和大型生产商。这意味着新世界与大规模生产廉价葡萄酒联系了起来。此外,欧洲生产商(尤其是法国)开创了基于产地的质量控制体系,通过产区或精确到某一块土地来定义葡萄酒的质量。20世纪早期,法国逐渐形成了产区保护体系。对可用于酿酒的葡萄品种和酿造方式,葡萄酒生产者也制定了严格的规定。在这些方面,新世界则宽松得多。
宽松的行业法规,对廉价葡萄酒生产的大力推动,加上炎热的气候,让新世界和以果香、高酒精含量为特征的葡萄酒联系了起来,这与欧洲最好的酿酒商以精致、特别而闻名的葡萄酒形成了鲜明对比。对一些评论家来说,新世界是没品位、不正宗、无特色的代名词;但在另一些人看来,新世界又是令人兴奋和耳目一新的。英国的葡萄酒评论家们也展开了类似的讨论。奥兹·克拉克(OzClarke)是英国BBC老牌电视节目“饮食文化”(FoodandDrink)的常驻酒评家,对新世界葡萄酒在英国的推广起到了积极作用。他在1994年曾充满激情地说:“哪里是新世界不仅是由你所在的地理位置决定的,还包括你的思维方式、你的抱负、你的梦想”,并认为匈牙利和摩尔多瓦符合这种定义。在2003年的一次采访中,澳大利亚葡萄酒协会的黑泽尔·墨菲(HazelMurphy)对克拉克的观点表示赞同,他说:“新世界是一种精神状态,就像在澳大利亚一样,你在勃艮第也能遇到很多新世界的人。”
近来,葡萄酒鉴赏家们就希腊或格鲁吉亚这样的国家是否属于“旧世界”展开了争论。虽然一千年来它们一直在生产葡萄酒,但在过去5个世纪,它们在对外出口方面几乎没有任何成绩。随着印度和中国等葡萄酒生产国的出现,“新世界”已经不再是“非欧洲”的同义词,这些无法归类的国家自然而然被称为葡萄酒的“第三世界”。2010年,格伦·班克斯(GlennBanks)和约翰·奥弗顿(JohnOverton)发表了一篇颇有影响力的文章,对新旧世界两分法进行了分析,指出其过于简单化、存在缺陷,并据此否定了“第三世界”的提法,认为其毫无益处。按照两位学者的理解,这种二分法的基础是“在葡萄酒生产过程中存在公认的本质性差异”,比如人工酿制与机械化、对创新和监管的态度等。他们认为,两个世界同时存在各种生产模式和生产方法,所以这种二分法是错误的。法国也大量生产廉价果酒,澳大利亚也出品优质葡萄酒,所谓新旧世界之间的区别的确有以偏概全之嫌。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完全废弃“旧世界”和“新世界”的标签,因为其中蕴含着一个将所有“新世界”生产国团结在一起的重要特征:它们的出现不是为了与欧洲竞争,它们本身就是欧洲创造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酒排名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upaiming.com/65704.html 侵删xiaobing1945@163.com
酒价格数据来源酒商批发市场和微信群,价格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