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的夏夜,总是清清爽爽的。
这种清爽感不仅来自北国特有的温带气候,更来自产自这座城市的啤酒。对,就是啤酒。
1900年,一位叫做乌卢布列夫斯基的波兰裔俄国商人在哈尔滨酿出了中国的第一桶啤酒,从此开始,哈尔滨就与啤酒密不可分。在一年一度的哈尔滨啤酒节上,蜂拥而至的客人让停车都成了大问题,交警们不敢怠慢分毫,以保证会场外交通的有序。而在啤酒节内场,每桌一桶哈尔滨5日鲜啤,佐以咸鲜的八珍烧鸡、肉粒饱满的红肠、滋滋冒油的烤串和解腻的酸黄瓜……每一位举杯畅饮的哈尔滨人都毫不掩饰自己对于啤酒的热爱,让人不禁怀疑,在穿过哈尔滨城区的松花江里,是否也流淌着酵母、小麦和啤酒花的混合物。
啤酒为哈尔滨人带来的快乐是真挚的,而哈尔滨与啤酒的故事,或许比许多人想象得更加漫长。
中国的第一桶啤酒
哈尔滨的啤酒历史几乎与城市历史重合。
作为现代化城市,哈尔滨的历史并不长。直到19世纪末,现今的哈尔滨行政区划内的土地还只是几十处没有整体规划的村庄,称为“哈宾”和“哈宾烧锅”。“哈宾”为满语音译,意为“天鹅”。
转折发生在1898年,那一年,中东铁路开工。中东铁路以哈尔滨为中心,西至满洲里,东至绥芬河,南至大连,后来又向北延伸,直通符拉迪沃斯托克,从而与中亚、东欧相连。在风云际会的20世纪初,铁路的通车催生了中国北方地区与西方世界激烈的文化碰撞、人口迁徙和物质大交换。
作为核心枢纽的哈尔滨因此迅速崛起,成为“东方巴黎”,来自沙俄、中亚、东欧甚至西欧的商人、舞女、水手、铁路工人、情报人员们蜂拥而至。巅峰时,居住在哈尔滨的外国侨民人数共16万,占到了城市总人口的20%。1900年,在哈尔滨还未开埠前,一位名叫乌卢布列夫斯基的波兰裔俄国商人便看准了大量外国侨民所带来的潜在的商机,在哈尔滨建立了自己的啤酒作坊“乌卢布列夫斯基啤酒厂”。
“乌卢布列夫斯基啤酒厂”最初年产约300吨,消费群体以外国侨民为主。后来,西风东渐,哈尔滨本地的上流社会也开始爱上了这种度数更低、充满麦香的酒饮特殊的畅快感。渐渐地,在当时哈尔滨的高档场所里,“干杯”的声音渐渐压过了“巴耶赫列”。啤酒第一次在中国流行开来。
“乌卢布列夫斯基啤酒厂”是中国第一家啤酒厂,后来几经演变,成为如今的哈尔滨啤酒厂。
人们常说:“啤酒是包容的”,用这句话来形容哈尔滨啤酒的起源颇为贴切。放眼全球,啤酒本就是文化交融、人类迁徙、民族融合的产物。啤酒最早由波斯的闪米特人发明,在与古巴比伦和古埃及的文明交融后才得以发扬光大。而在近代,交融与碰撞也在不断推动着啤酒的发展,许多啤酒流派就是在文化的碰撞中诞生的。比如为了长期保存,英国的水手们在驶向印度次大陆的帆船上创造了印度淡色艾尔也就是IPA啤酒。
因此,中国第一桶啤酒能够诞生自哈尔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作为欧亚连接点,哈尔滨始终是东西方文化、物质、民族融合的中心,这正是优质啤酒诞生的最佳土壤。今天,哈尔滨啤酒依旧保持着这种多元的特质,产自不同地区的原料一起酿造出了哈尔滨啤酒醇厚的口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酒排名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upaiming.com/65283.html 侵删xiaobing1945@163.com
酒价格数据来源酒商批发市场和微信群,价格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