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坊间传言,山东人表达对酒友的失望,常以“算了你喝啤的罢”之类的俏皮话讽喻;但是事实上,山东是不折不扣的啤酒产销大省,产量规模稳居全国第一。
据统计,除了青岛啤酒这样的龙头企业,山东共有超过8000家啤酒相关企业,产品之丰饶已经不能用“车载斗量”来计算了。
青岛啤酒已经走过了120个年头。两甲子的时光,啤酒浸入青岛人的肠胃,也弥留于整个城市的肌体。
在青岛,你会在微醺之时感到啤酒的浮沫里,泛着轻盈的浮生。黄墙红瓦的房子犹如着盛装的姑娘,随时会唱起酒歌来。似乎所有以酒闻名之地,都有类似的共有底色——今朝有酒今朝醉。散发扁舟乘桴于海,那是明天的事。
谈起青岛啤酒的掌故,几乎写满了岛城发展史的行首段末。
1897年底,德国人强租胶州湾,在此大兴土木开始基础设施建设。水兵们思乡情切,总觉得口中甚为寡淡,便如蟠桃会上的弼马温一样,致信德皇威廉二世讨杯酒喝。德皇体恤下属,便用漂洋过海运来为大家以解乡愁。毕竟路远不便,于是当地商人便以此为商机,开始了啤酒的本土化酿造。
1903年8月15日,由英德商人合资的“日耳曼啤酒公司”在登州路56号开工。最初的制品,是德国比尔森风味的淡色啤酒和慕尼黑风格的黑啤。
未承想,德国的大麦与啤酒花,跟青岛的水一见钟情,催生出一款新的经典来。在慕尼黑博览会上,获得最高荣誉金奖。
02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后,日本人低价买下酒厂,更名为“大日本麦酒株式会社青岛工厂”。
再到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青岛啤酒才正式回到国人手中。
最初的时候,青岛人并不太习惯喝啤酒,老酒花雕依然是首选。但一些文化人,已经成为啤酒的推广者。
比如酷爱攒局的梁实秋,就曾经描述自己喝酒的场景:“佐以生啤酒一大杯,依稀可以领略樊哙饮酒切肉之豪兴”。丰子恺也多次说过自己在青岛喝啤酒的经历,并跟庐山啤酒做了一番比较。
逐渐,青岛啤酒开始成为引领风气之先的时尚品牌。
据说,啤酒的“啤”字在汉字中原是没有的,最早出现在1928年的《胶澳志》里。因此,青岛人考证,啤酒取自“Beer”的谐音,原为“皮酒”,后来还被称作“脾酒”,最后渐渐定名为“啤酒”。青岛人也便成为“啤酒”二字的创始人了。
1947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胶片广告,也是青岛啤酒摄制的。这则长达六分钟的黑白广告,从原料、工艺等方面,介绍了青岛啤酒清香芬芳的特点,甚至还能“治疗脚气、风湿、肠胃病”。听来略有玄虚,但也是开风气之先。
新中国成立后,青岛啤酒厂收归国营,啤酒也逐步走入人民大众的生活。
因为酒瓶成本较高,打散啤成为青岛街头巷尾喜闻乐见的生活方式。从早期的全家老少提着暖瓶水壶齐上,到今天的大爷小哥们手拎专用塑料袋满街走,几乎是一种别无分号的景观。
多年前,我曾在仲春时节来到青岛,东道主不辞辛苦跑到街上,提来两大塑料袋鲜啤,此情此景,至今记忆犹新。这种情谊醇厚感人,酒未沾唇已有让人有了三分醉意。“哈啤酒 吃蛤蜊”也只有用青岛话说出来,才有那种鲜甜的味道。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酒排名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upaiming.com/64962.html 侵删xiaobing1945@163.com
酒价格数据来源酒商批发市场和微信群,价格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