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不知,这些被冠上“特供酒”“专供酒”的酒水,实际上却是三无作坊、香精勾兑、低档白酒灌装的假酒。
自今年起,官方开始重拳出击,多地打击特供酒的力度持续加大。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关于“特供酒”骗局、“假酒案”却似乎愈演愈烈、禁而不止。
“特供”是1964年设立的制度,其设立的目的是满足特殊群体的需要。早年,这些所谓的特供酒,曾一度作为内部招待或特定部门专用的白酒,并在小范围内流通,在网络还未广泛普及的时代享有盛名。


随着经济水平提升及市场机制的完善,特供酒早已被明令禁止。早在2013年3月,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等5部门联合下发通知,严禁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及所属行政事业单位使用、自行或擅权制售冠以“特供”“专供”标识的物品。同年11月,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总局下发通知,要求酒类企业不准生产标注有“特供”“专供”“专用”字样的白酒。

有需求就会有市场。设想一个场景:快到节日,想买点好酒送人。卖家拿出一瓶酒,神秘兮兮告诉你:这是某机关特供酒,只有专门渠道才能拿到,送人送礼倍有面子。尽管价格很吓人,但是一想到能享受“专特供”,让你觉得很值。

甚至很多时候,买的人、喝的人对“假酒”一事心知肚明,但也甘愿“自欺欺人”。
在“特供酒”的骗局里,不止消费者“沉醉其中”,代理商、销售商也因高利润而迷失。

注意查看酒瓶标签和包装,正规酒类产品的标签和包装通常设计规范、印刷清晰、信息完整,具有一定的防伪措施。而假酒通常会存在标签模糊、包装粗糙等问题,细心查看可以发现漏洞。
在购买酒类产品时,应选择正规的大型超市或信誉良好的线上平台,同时尽量避免在不知名的小商铺或非官方授权的电商平台购酒。
对内经销方面,“车上有酒”采用统一市场价格策略,致力于打造公平透明的商业环境,确保经销商之间不存在过大的价格差异,避免恶性竞争和价格战。实行保证金制度,要求经销商在平台销售产品。如出现违规销售行为时,平台自动扣除保证金。系统数据自动分析,确保遵守平台规则,遏制低价倾销等行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酒排名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upaiming.com/57155.html 侵删xiaobing1945@163.com
酒价格数据来源酒商批发市场和微信群,价格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