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统一和提升白酒行业的标准,使其生产更加规范,国家进行了多次评选和试点工作。每个历史阶段,都有一位“酒王”脱颖而出。如今的茅台,作为当今的“酒王”,早在建国初期就已享有盛名。然而,在那个时候,它的销量还远不及当时“酒王”的一半。这证明了白酒行业的竞争激烈,同时也展示了中国白酒文化的丰富多样和持续发展的活力。
1、汾酒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国家对轻工业的推动,中国酿酒业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各地名酒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当时,白酒的香型尚未明确划分,茅台被归类为浓香型,而汾酒则尚未被正式命名为清香型。1952年,在北京举办的首届全国评酒会上,泸州大曲、汾酒、茅台和西凤酒脱颖而出,成为备受瞩目的四款名酒。
为了深入探究名酒的酿造技艺,国家随后开展了一系列试点行动。特别是在1964年至1965年间,汾酒试点工作的成功实施,通过精细化的酿造流程改进,包括原料选择、制曲技术、出酒与勾调等环节的不断检测、优化与升级,使清香型白酒的产量得到了显著提升。到了70年代,清香型白酒更是占据了全国白酒市场的七成份额。
在此期间,汾酒迅速崛起,成为当时的“酒王”。到了1985年,其产量已占据全国白酒产量的半壁江山。1987年,汾酒的出口额更是达到了全国其他白酒出口量的总和,名酒率高达惊人的99.97%,这一成绩令其他白酒品牌望尘莫及,汾酒因此获得了“汾老大”的美誉。
2、泸州老窖
泸州老窖作为第二任“酒王”,在80年代崭露头角,至今浓香型白酒依然在中国白酒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约70%的份额。
泸州老窖凭借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卓越品质,被誉为浓香白酒的鼻祖,一度以“泸香型”命名该香型。早在1957年,国家便开始了对泸州老窖的试点工作,这一过程持续到1966年,进一步巩固了其行业地位。
然而,随着品牌发展,泸州老窖面临了品牌过多和产品线混乱的挑战,最严重时竟拥有上千个子品牌,这对其主流产品的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为应对这一挑战,泸州老窖在2015年进行了产品线的精简,专注于推广几个主流嫡系产品,以重塑品牌形象。
3、五粮液
在营销策略上,五粮液无疑是白酒行业的翘楚。1991年至1993年间,五粮液创新性地采用“饥饿营销”策略,通过率先提价,成功超越茅台酒,稳固了其“酒王”的地位。这一战术不仅提升了五粮液的品牌价值,也激发了整个白酒行业的提价风潮,酒鬼酒等品牌甚至一度超越“茅五剑”的定价。
然而,五粮液深知仅凭提价无法长久保持领先地位。因此,自1998年起,五粮液开始实施品牌买断策略,通过制造大量贴牌酒,如金六福、五粮春等,进一步扩大了市场份额。这一战略举措显著提升了五粮液的销量,至2003年,其整体销量已远超第二名约一半。
4、茅台
茅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享有盛名,其地位和价格均属上乘,但当时它在白酒市场的实际份额却相对较小,因此并未能坐上“酒王”的宝座。进入21世纪,茅台、泸州老窖、汾酒、剑南春这四大品牌虽为业界翘楚,但同属第二梯队,四者总销售额仅及五粮液的一半。
然而,通过持续挖掘和宣传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品牌价值,茅台终于在2008年实现了销售额的飞跃,成功超越了五粮液,开启了茅台的称王时代。尽管五粮液目前的销售额依然保持领先地位,但未来能否再次超越茅台,仍是业界的一大悬念。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酒排名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upaiming.com/55115.html 侵删xiaobing1945@163.com
酒价格数据来源酒商批发市场和微信群,价格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