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醉欲眠,卿可去。我醉了,你们都走吧,待我睡一觉就好了。
醉,但不糊涂,不吹牛,不发酒疯,不麻烦别人,总能守住自己的底线。
中国酒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夏朝就有杜康制酒一说,距今已有四千多年。
古今多少事都与酒有关。可以说,中国的文明史就是一部酒文化的发酵史,美酒飘着香伴随着朝代更迭,经过了一代又一代,连绵不断。
古往今来,不知多少人和酒结了缘,我们知道历史上的英雄豪杰善饮者众,酒瘾一旦上来,即便没有菜,也能一碗接着一碗喝,羡煞人也!看到古人如此海量,这让现代人惊掉了下巴,实质上并非今人酒量退化,而是因为早期酿酒技术并不高明,也无酒精添加,使得酒精浓度不高而已。
酒是饮料吗?不像。酒是饭菜吗?不是。酒更像是活跃气氛必不可少的“调料”,而这道“调料”的作用,在文人墨客的渲染之下更是上升到了“无酒不成宴”的高度。但凡过年过节,红白喜事,皆须备酒若干,以显礼节和重要。就连平日朋友小聚,迎接来宾,也少不了美酒的身影,可以说,酒的江湖地位无一物可撼动、替代。

古法酿酒成了新潮流
许多人都有如下体验:首次饮酒,抿一口,既辣又涩,难以下咽。实质上酒之味绝非辣涩二种,另有酸甜苦,加起来便构成酒之五味。正因为五味杂陈之缘由,才赋予了酒的醇馥幽郁、玉液飘香。
酒之醇厚离不开五味,人生又何尝不是。甜多了会腻,苦多了会愁,唯有五味搅拌糅合方能体会出丰富而多彩的人生。而有滋有味、多姿多彩的人生不正是我们每个人都想要的吗?当你走过风雨,历经坎坷,饱经沧桑,一定会明白人生的百般滋味全在酒中。
人生如酒,斟满各色滋味,一饮而尽,或烈或柔,或醇或淡,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闲暇之余品一杯美酒
喝酒的分寸,到底是一醉方休还是微醺即可,这恐怕属于个人喜好。不过也要看心情,若要创作寻找灵感,微醺刚刚好;若朋友相聚玩得开心,可能要喝到天亮才过瘾;若愁字当头,酒未沾,心便先醉了,所谓酒不醉人人自醉。可见,酒量多少,还需看心情,人逢喜事精神爽,多喝几杯也算正常。
酒品如人品。酒场之上,有人醉翁之意不在酒;有人惺惺相惜一醉方休;有人借酒壮胆,胡作非为;有人借酒耍疯,丑态百出;还有人借酒浇愁,怎料愁上加愁。
人生百态就在这酒桌上,推杯换盏之间,有时,人之高低,拼的不是才华,而是表演。会敬酒,善饮者成了社交场上的贵客,没办法,有些领导就喜欢阿谀奉承、溜须拍马之人。
论酒品,我最为佩服的是田园诗派创始人陶渊明。眼看他喝得差不多了,便对朋友说:我醉欲眠,卿可去。我醉了,你们都走吧,待我睡一觉就好了。醉,但不糊涂,不吹牛,不发酒疯,不麻烦别人,总能守住自己的底线。

好酒标准:喝者不买,买者不喝
酒的一大功效便是活跃气氛。中国人吃饭图的就是那个热闹,如何热闹?你只需把酒打开就行了。人们为啥喜欢喝白酒,除了调侃“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轻”以外,还有就是进入状态快,几杯下肚,话匣子便打开了,此时就像开了水库的阀门,立马滔滔不绝起来。这时,你让他停都停不住,不吐不快,此情此景十分有利于润滑感情,调节情绪,活跃气氛。再就是,人在酒精的作用下,很容易飘飘然,不再拘泥、烦闷,也放下了平时端着的架子,顿觉轻松不少。在此状态下,不免畅所欲言,指点江山若干,没了压力和束缚的人生就是爽,感觉自己就是现场的王。
酒场之上,独醒者不是滴酒不沾,而是知晓自己的酒量,以清醒为底线。而贪喝几杯的那些平素城府颇深的家伙,此时也放下了严肃和权威,语言和身体也失去了连贯性,醉眼朦胧起来,看起来煞是好笑、好玩。
酒后流露出来的是最原始、最本真的自己,而平时的你只不过是伪装后的另一个自己罢了。酒后吐真言,实则为平日里就想说的话,只是慑于某种障碍,强忍着不说而已。因此,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个平日少言寡语的人,喝了点酒变成了话痨子滔滔不绝起来。由此可见,喝酒对释放心理压力确有好处。
酒除了增添气氛、联络感情,还有助于激发灵感。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若把“酒”字扣除,恐怕会美中不足、逊色不少,从某个层面上讲酒对于中国文化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存在。对酒文化的宣传,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可谓不遗余力,酒坛子里到底熏染出了多少灵感,恐怕无人能说清道明。

李太白醉卧在春光里
好吧,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随手拈来几件“酒事”看看。永和九年那一场醉,王羲之一番信手涂鸦,成就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唐诗的兴盛离不开“酒”字的推波助澜,难以想象,若离开了酒,李白还能否登上浪漫主义诗人的巅峰。杜甫称李白为酒仙,他在《饮中八仙歌》中写道:“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论人生豪迈,还得看唐朝李白,李白借着酒劲,写出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样的不朽诗篇。除了李白,能喝善饮的诗人太多了,杜甫,王翰、贺知章、白居易、苏轼、李清照等等,这些偶像级的人物,端起酒杯就生出了灵感,不吟诗作赋几首,绝不罢休。
饮酒的最好分寸,是微醺,一旦贪杯过头就非醉不可。酩酊大醉后,干出蠢事、错事的也不在少数,最终受伤的还是自己。说到醉酒,历史上还有一件奇葩事。话说东汉刘玄石,喝了一种叫“千日醉”的酒,一醉千日,在棺材里坐起来已是三年后,可以说算是死了一回。现实之中,因喝酒一醉不醒的也常有耳闻,把身体喝垮的也有不少。
所谓,爱酒者,酒是尤物;恨酒者,酒是毒药。
饮酒之乐重在开心,能干则干,不能干也不需勉强,能做到适可而止者乃高人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酒排名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upaiming.com/50421.html 侵删xiaobing1945@163.com
酒价格数据来源酒商批发市场和微信群,价格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