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近几年有个词在企业做战略进行环境分析的时候被频繁提及——“VUCA时代”。所谓VUCA,其实就是volatility(易变性)、uncertainty(不确定性)、complexity(复杂性)、ambiguity(模糊性)的缩写。

该术语原本源于军事用语,并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被普遍使用,今年则成为全球市场最贴切的形容词。不过尽管如此,在全球酒行业桶装威士忌的投资价值却一直稳步、甚至大幅增长。

根据2020年莱坊投资指数(Knight Frank Investment Index),威士忌作为一项投资在截至2020年的过去十年中上涨了546%,比珠宝、车子、艺术品等其他奢侈品高多了。在感叹威士忌吸金能力一流的同时,让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看看这些公司们近期都把钱花在哪了?从中能看出什么市场策略?

Whiskey Investment Partners的管理合伙人Alistair Moncrieff就分析得挺有意思的:
酒厂撒钱第一招:疯狂下注区块链
经常看咱们杂志的读者应该有留意,NFT的商业模式风潮从去年底开始就吹到了威士忌行业,各大品牌也趁着这个噱头争相发新品或卖囤酒,麦卡伦,大摩,波模,格兰威特,以及上一条被cue的阿贝,都是NFT俱乐部的成员。

据观察,通过NFT方式售卖的酒款,限量+高价+新闻通稿,三大元素缺一不可。有些酒厂也借着“NFT兑换实体产品”的机会给买家安排“旅游餐饮住宿一条龙体验”。整理一下他们的共性,大概就是“交易少,噱头多,炫耀属性拉满“。
所以,将这种商业模式嫁接到实体产品上,究竟有啥高明之处?还请读者中的金融大佬们不吝赐教。
酒厂撒钱第二招:可持续发展搞环保
2019年6月,英国新修订的《气候变化法》生效,正式确立到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即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自那时起,威士忌酒厂就挨个儿开始发声,各种做承诺。杂志刚开始还挺喜闻乐见的,积极搬运新闻,但看多了之后就有点疲倦:咋都只是说说而已,没啥实质性的行动?

不过,去年英国又迎来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如果说之前只是“风吹草动”,那现在则是“事不宜迟”,进一步带动了酒企对此事的重视。业内有越来越多的措施落地,甚至也开始建设“零废弃”、“碳中和”酒厂——比如,格兰帝用燃气替换了传统能源,来减少生产中的碳足迹;格兰芬迪(Glenfiddich)宣布以废弃物生产甲烷为其特别改装的运输卡车提供动力等等。
想必“可持续发展”理念,也会很快成为全球威士忌产业的共识吧。
酒厂撒钱第三招:低年份烈酒回本快
如果说五年前,酒厂们还会用“无年份”来掩饰一下低龄酒的事实。那这两年来,大家可是光明正大的强推“低年份”了,此举确实也引来了酒评界的一些争议——毕竟从生产周期来说,酒龄越低回本越快嘛。
但是争议再大,架不住“年轻人”的实力强。近年来,年轻的优质烈酒(一般为八年以下)越来越受到国际评委的关注,并用一座座奖杯证明实力。

随着这些威士忌变得越来越流行,部分原因是新的成熟技术和技术,它们作为投资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而Moncrief还特意指出格拉斯哥酒厂的1770 和 布莱迪第12版的三款泥煤怪兽(Octomore)都值得关注。
酒厂撒钱第四招:跨界合作更吸睛
虽然之前已经报道过,但依旧会被这种呼之欲出的富贵感给震住。这是去年夏天,麦卡伦(The Macallan)和宾利(Bentley)宣布双方在全球的合作伙伴关系。

同理还有自2019年就开始合作的Bowmore和Aston Martin,越玩儿越6,还出了联名酒。
这种品牌合作其实也佐证了威士忌作为奢侈品的崛起,毕竟强强联合往往1+1>2。当然最开心的还是消费者,就算买不到也买不起,隔空欣赏自己喜欢的品牌们喜结连理还是很快乐的。

最后用4个字概括一下为何威士忌吸金能力一流:花式撒钱。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酒排名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upaiming.com/41820.html 侵删xiaobing1945@163.com
酒价格数据来源酒商批发市场和微信群,价格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